業界:人工智能助力精準診療實現,技術迭代仍是未來發展方向
來源:人民網
早在2012年,電影《機器人與弗蘭克》講述了一位患有癡呆癥的老人和機器人共同生活的故事。影片中,老年人弗蘭克因有輕微老年癡呆癥狀,無法與人們進行正常交流,他的兒女送給他一個智能機器人來照料他。最初,弗蘭克無法接受這個冷冰冰的機器人,但在經歷了初期的磨合后,弗蘭克和機器人慢慢變成了好朋友。
這一在當時看來不太容易實現的場景,如今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在醫療健康產業的應用,已經不再令人稀奇。
人工智能自1956年被正式提出以來后,科研領域的創新與產業應用領域的突破一直處于“進行時”。在醫療健康領域,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,依賴于基礎技術的醫療數據及算法挖掘應用,醫學影像、藥物研發、健康管理、疾病風險預測、病例分析等醫療場景和智能輔助診療系統、導診機器人等醫療AI產品,正逐步在創新實踐中提升醫療服務水平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醫療資源分布不均、醫療成本高、醫生資源供需缺口大等問題。
在未來的發展中,人工智能技術和醫療健康行業如何進行更加深度的融合?在近日人民網主辦的人民會客廳《人工智能助力冠心病診療》節目中,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教授劉健、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主任醫師宋現濤、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于保榮和科亞醫療聯合創始人兼CEO宋麒等業內人士,就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創新應用展開探討。
在重大疾病的防治過程中,診療難一直是醫療健康領域的痛點。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,如何助力精準診療的實現?
“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學習,從已有的信息中提取關鍵詞匯為診療決策提供支持,并根據已有的診療數據生成新的、更加精準化的診療內容。”宋麒認為,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快速處理信息,提升醫生診療的效率,并通過數據模型分配優質醫生和診療資源,幫助解決優質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。同時,人工智能技術和醫生的診療經驗相結合,有利于針對不同病人形成全新的診斷解決方案。
智能化的診斷方案在重大疾病的早防早治中,正逐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。以冠心病為例,劉健表示,過去醫生通常根據病人出現的胸悶、胸痛等癥狀來判斷是否有疾病,如果病人是冠心病高危人群,則需要通過無創和有創兩種手段進一步檢查診斷。但在這一過程中,檢查冠狀動脈的影像技術至關重要,所以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“冠脈造影”手段來診斷冠心病。
宋現濤對此認為,通常病人更加關心的是,在有冠心病臨床癥狀時,是通過有創的方式還是無創的技術來進行判斷。這就需要人工智能技術幫助醫生更智能化地做出決策和診斷,讓大部分病人避免做相關有創檢查,并且找到更加合適的診療手段。
于保榮則認為,人工智能在智能化診療等健康領域的應用,需要特別關注兩個問題,一個是醫療產品是不是真正的創新,病人的醫保能否報銷相關費用;另一個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醫療產品,在幫助醫生診斷上是否更加精準?!叭斯ぶ悄?醫療產品要不要納入醫療保險范圍,以及相關的醫療費用標準,是衛生經濟學上面臨的一個挑戰?!庇诒s說。
對于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深度整合,宋麒認為,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,應逐步覆蓋到重大疾病的篩查、診斷和康復全流程環節,并落地到醫學各個細分科室當中。
劉健對此建議,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產業發展,還需要進一步提升人工智能技術在應用過程中的敏感性和特異性,以此不斷滿足醫療臨床需要;同時不斷加強技術迭代,進一步豐富應用場景、降低創新產品使用成本。
醫療健康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如何強化迭代創新?宋現濤表示,科亞醫療等人工智能醫療企業,應當加強自主知識產權技術布局,發力醫療健康領域的人工智能新研究,解決“卡脖子”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