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artner:到2025年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國內市場份額有望突破30%
作者:沈叢來源:中國電子報、電子信息產業網
無論是疫情導致的半導體產業停工停產,還是近來行業經歷的20年以來最為嚴重的缺貨情況,都導致了人們對未來半導體市場走勢的更為關注。近期,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基于目前產業形勢,對全球以及中國未來的半導體市場情況進行了詳細的預測。
在先進制程方面,盛陵海認為,隨著5nm產能的增加,未來將推動先進制程市場的大規模增長。數據表明,5nm及以下的先進制程在2020年折合8英寸晶圓產能僅73.3萬片,到2025年折合8英寸晶圓產能將達969.6萬片。在傳統制程方面,目前大多數集中在8英寸晶圓上,但8英寸晶圓產能卻非常緊缺。此前,全球8英寸產能經歷了一段過剩階段,導致價格“跌跌不休”,谷底時期每片8英寸晶圓的價格只有大約300美元。這導致很多工廠甚至關閉了8英寸的產線。然而隨著5G手機的不斷普及,對PMIC、模擬電路的需求量均會有比較大的增加。而PMIC制程集中在180/150nm,主要為8英寸和少部分12英寸。市場8英寸產能需求不斷提升。
與此同時,目前鮮少有針對8英寸產線新廠的投資,大多數針對8英寸產線的投資均為擴產,這也導致了8英寸晶圓的供貨不足。盛陵海建議,未來若想有效解決芯片短缺的問題,還需要在擴充8英寸晶圓的同時擴充12英寸的產能。這是由于12寸產能產出大,在同樣的時間成本下,其產出可達到8英寸的2倍多。
在對國際半導體產業進行分析后,盛陵海針對中國半導體市場進行了三項預測。其一,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將有巨大突破。預計到2025年,中國半導體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份額將從當下的15%的突破到30%。出現這個情況的原因是,目前,國內芯片的使用比重不斷增加,大有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”的態勢,這使得國內半導體企業在技術發展方面有了較大的進步,也得到了更多客戶的認可,借此機會,中國半導體企業有望繼續蓬勃發展。
其二,整機廠商紛紛開啟自研芯片的模式。未來,在“造芯”浪潮的推動下,排名前十的中國半導體購買者中,往往大多數會是OEM或者是ODM企業。例如,OPPO、小米、美的、百度、阿里巴巴等企業,均擁有自主芯片設計的能力。據了解,這些企業在建立了屬于自己設計團隊后,最主要的優勢在于形成一定量級的規模后,可降低采購成本。此外,企業也可以發展自己獨立的技術,做一些具有差異化且專有的技術和產品。同時盛陵海提出,國內整機企業自研芯片也面臨著一些挑戰,例如,企業能否承擔如此大規模的研發成本、是否有足夠的產品設計能力、性價比能否滿足需求等。這些都需要政府給予更大力度的支持。
其三,在投資規模方面,中國半導體市場最近幾年增長十分迅猛。預測在2023年中國半導體產業投資將有機會達到一個可觀的峰值,到2023年,中國半導體的投資規模較2020年相比將有80%的增長。規模大幅度增長的主要原因來源于大型工廠的投資,包括中芯國際、長芯、長江存儲等,其他小規模廠商的投資也在不斷增加。